文 | 正余弦

  “世上有没有一支‘金笔杆’,让我家孩子次次绘画比赛都拿一等奖?”近日有网友反映,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为中小学生提供代画服务的商家,将成年人代画的作品出售给家长,以学生名义参加各类美术比赛。更有店铺晒出获奖证书吸引家长下单选购。

  成人甚至美术老师画出的作品参加学生比赛,确实有些欺负人。家长和孩子有“借奖镀金”的现实需求,代笔画者有“卖画谋生”的经济诉求,而各类美术赛事又希望能“优中选优”,难免为“代画服务”留下生存空间。更出人意料的是,许多商家甚至提供定制化、差异化的服务,如根据孩子性别、年级、性格特点绘制,控制绘画比例和幼稚程度,以“提高得奖概率”。换言之,这条违法违规的“产业链”运作严密、经验丰富,盘根错节绝非一日之功,必须一挖到底严肃惩处。

  “代画”作品商家展示页面

  花了钱,买了画,得了奖,却没有多少家长在意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绘画,又能否背得动这份沉甸甸的“荣誉”。在他们眼里,这只不过是一种可以流动置换的资源,是人生简历上的一笔,更是升学的跳板和敲门砖。先不说功利心理对美术比赛声誉和艺术创作精神内核不可逆的损伤,单论孩子的品格成长,它显然不是个正面表率。弄虚作假,不劳而获,僭越公平,误读荣誉……得奖一时光鲜,“借来的能力”终有代价。

  “花钱找代画”并非孤例,近年来,购买科技创新专利、代发代写论文、志愿时长作假……种种“金手指”屡见不鲜,且有逐渐“低龄化”的趋势,招致骂声一片。高喊着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的“熊家长”们,如今连让孩子先跑几步路都不肯了,干脆把自家的“起跑线”画到别人的“终点线”上,无形中也把各类竞赛提供的多样化的素质培养路径通通堵死。赛事的举办方也应反思并自查自纠,承担起作品鉴别的责任,联合监管部门做好追责工作。

  颇为讽刺的是,这些代笔画者中不乏专业作者、美术老师,肩负着育人的责任,本该最理解原创的不易。然而他们有心思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并加以仿制,却没能因材施教、真正指导一幅画作出来。是不愿还是不能,抑或是没有市场需求无从发挥?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。若连引路人沦为“黑导游”,收钱带人走马观花,未免令人寒心。

  “神笔马良”的故事脍炙人口,出身贫苦却热爱绘画的小马良刻苦学画,梦中得到白胡子老人的馈赠,落笔成物,一心替乡亲们和穷人谋福利;而贪婪的皇帝千方百计夺来神笔,却是“画了金山变石头,金砖化作蛇咬人”。花钱找代画,能否得金奖我们不得而知,但一定买不来那颗金子般的心。